首页   延大简介  期刊简介  编委组成  
投稿须知
  订阅须知  联系我们
 

 

“韩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对华认识”学术研讨会会讯

2019年03月22日 15:30  点击:[]

2019年3月1日—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与山东大学韩国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韩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对华认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校区主楼召开。

会议主要议题包括:1.形象学理论在韩国文学研究的适应性研究,探讨形象学理论适用于韩国文学的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2.韩国文学的中国形象及对华认识研究,通过个案研究,总结归纳韩国对华认识的特点;3.韩国文学与中国的关联性研究,发掘韩国文学与中国相互关联的事实,探索两国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会议开幕式上,山东大学韩国学院牛林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佟加蒙教授、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定昌教授为本次会议致辞,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韩梅教授主持。这次会议还邀请了延边大学前任校长金柄珉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蔡美花特聘教授作了主题演讲。金柄珉教授以《中韩人文交流的历史与展望——文化视角与方法》为题,主要阐述了中韩人文交流的历史回顾和新时期中韩人文交流的展望。蔡美花教授以《朝鲜半岛古代诗话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价值》为题,论述了朝鲜古代诗话对中国文化的诗意呈现、朝鲜古代诗话理念的儒家文化倾向和朝鲜古代诗话内容的中国元素。

第一场发言及讨论由王丹教授主持,发言论文是延边大学马金科教授的《试论高丽文学家李齐贤写真及其真赞》和华中师范大学池水涌教授的《“学苏”与“咏陶”:李仁老拟陶诗的创作特征及其伦理内涵》。马金科教授的论文梳理了李齐贤的写真及赞、诗在中韩两国的创作和流传,缕清了写真和赞以及题诗的时间脉络,并对李齐贤创作赞意图、写作状况、赞的特点和价值做了全面总结。池水涌教授的论文阐述了李仁老拟陶诗的创作特征及《和归去来辞》的伦理选择。本场讨论人是山东大学金哲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李丽秋教授。

第二场发言及讨论是由蔡美花教授主持。首先,李丽秋教授以《韩国古代诗坛的唐风与宋风(二)——第二次交替:朝鲜中期至朝鲜后期》为题发言,概述了韩国古代诗坛诗风的第二次交替情况。接着,延边大学徐东日教授以《论朝鲜使臣李窅眼中的顺治帝形象》为题,论述了顺治形象,既是一种客观描述的结果,也是一种有意“文化误读”的产物。之后,金哲教授以《中国文化域外传播:明清时期“燕行录”中的孟姜女传说记录变异初探》为题,概述了“燕行录”中的孟姜女传说记录和演变特征。最后,北京大学文丽华教授以《韩文本“燕行录”中的中国女性》为题,解释韩文本“燕行录”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特征。本场讨论人是马金科、池水涌、琴知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牛林杰教授。

第三场发言及讨论是由沈定昌教授主持。首先,山东大学朴银淑教授以《日据时期韩国小说中的上海形象》为题,阐述了韩国以上海为题材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上海和中国人的各种形象以及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的意义。接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陈冰冰教授以《“热河日记”中的清代北京庙会文化研究》为题,从宗教祭祀、商品交易和大众娱乐等几个方面,探究作品中所记载的清代北京的庙会文化,以及庙会文化独特的魅力与文化精神。之后,山东大学金菊花教授以《形象学与中国古典文学对外翻译》为题,从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出发,追溯形象学与古典文学,特别是翻译的历史渊源和相互关系,探究二者的契合之处,同时与翻译学的译者身份、译为、赞助人等概念联系起来,为形象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提供启示和思路。最后,韩梅教授以《友善视线下的危机王朝——朝鲜名臣李恒福“朝天录”中的中国形象》为题,阐述了李恒福“朝天录”与之前的“朝天录”相比,中国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善,明朝援朝抗日的举措促进了朝鲜社会对明感情和认识的好转及对明朝文化的认同。本场讨论人是金京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牛林杰、齐晓峰、徐东日教授。

会议由金柄珉教授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优点:首先,探讨了中朝文学传播与影响的规律与特点;其次,从文化多样性的视角阐释朝鲜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与接受;再次,阐述西方理论的本土化以及中国学术话语的建构。同时,还提出了会议的不足之处,论文的问题意识有待加强、方法论有待提升等。

本次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学术会议,小而精、精而深、深而博。一批新秀崭露头角,韩国文学研究后继承人,且远景美好。本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对今后学者的研究方向起到了指引作用。

                                                      (金英爱、朴敏供稿)

上一条:国际东方诗话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会讯 下一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朝鲜汉字资源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关闭

版权所有:网站名称加版权信息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编辑部 邮政编码:133002
E-mail:djxkybu@sina.cn